心安康则身健康——疫情下自我心理保健
本文章转载自城理心理中心公众号
各位师生朋友们:
随着奥密克戎病毒传染性强、致病性减弱和防控政策的变化,病毒感染可能会波及到几乎每一个人,随之而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,如:
过度关注身体的变化,总怀疑自己感染了?
焦虑、多疑等情绪反应如何调适?
身边人或自己确诊后怎么进行心理调适?
请查收以下心理健康小贴士,做自己身心健康的第一责任人!
一、觉察和接纳情绪变化
疫情形势存在许多不确定性,未知的压力会带来担忧、焦虑、烦躁等情绪,这是我们在危险环境下出现的正常防御心理反应,并不意味着脆弱或意志不坚强。我们要看到自己的情绪和情境的变化,做到理解和接纳。大量研究证明,适度的焦虑会让我们更加警觉,能提高自我效能,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。
二、减少手机刷屏时间
新媒体时代,各种信息层出不穷,常常让人无所适从。一些信息为了吸引眼球,过度夸张,内容片面,疫情期间负面信息尤其会增加焦虑、恐慌情绪。因此,要学会从正确的渠道获取正确的信息,控制住自己那份好奇心,尽量在睡前少看相关消息,毕竟在夜晚人们的情绪较为脆弱。同时,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,最好不要一直看电视、电脑、手机等,避免因过度获取“垃圾快乐”而造成不必要的精力消耗。
三、做好自我防护
疫情之下做好基本的防护是最大的心安。相信科学和医学权威资料,尽量减少聚集性的活动,避免去人群聚集的地方,佩戴口罩勤洗手,积极配合防疫措施,备好防疫物资和必备药物,学会自测抗原等。当你做好这些基本防护之后,你的心理就会感到安全,心理安全了,情绪也就平和了。
四、保持正常生活节律
正常而规律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对保持身心健康非常重要。在这共克时艰的特殊时期,把自己能控制的事情做好,规律作息、适量运动、睡眠充足、补充营养,千万不要因为疫情自乱阵脚。保持生活状态的稳定,是心理稳定的重要基础。
五、尝试记录心情日记
每天抽出一点时间,把自己的心情“捋一捋”,把不好的情绪写下来:因为什么不好、不好到什么程度……写得越细越好。不用讲究文采和章法,只要如实描述记录即可。在心理学上,“写下来”相当于完成了两个最重要的情绪管理过程:识别情绪和倾诉,也可称之为“心情日记”或“自我对话”。
六、重拾往日兴趣爱好
想想您有哪些兴趣爱好?花些时间去做可以让自己平静和愉悦的事情,如听音乐、追剧、适量运动、和心爱的人聊天或专注于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。
七、调整稳定的呼吸节奏
当我们感到紧张焦虑时,呼吸会变得浅而急促。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呼吸节奏,让呼吸变得深长缓慢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身体和情绪恢复平静。尝试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,每天做几次深长的腹式呼吸,有助于我们降低压力、改善情绪、提升注意力。请关注我校“城理心理中心”公众号,获取深呼吸及更多放松方法。
八、尝试进行正念训练
正念练习让我们对当下的感受保持觉察,接纳身边的事物并且接纳自己,同时可以使我们放松身心、舒缓压力。请关注我校“城理心理中心”公众号,跟随“7天冥想之旅”,提升专注,获得心情疗愈。
九、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
面对疫情带来的风险,密切的家庭联系和社会支持是“安全感”的重要来源。保持每天至少一次和亲友之间的联系,积极分享自己的当下状态和内心感受,同时向对方表达我们的关心以及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。不要忽视身边的同伴,共同聊一下自己的感受及问题,相似的经历会带来更多的理解和共鸣,你会感到释然很多。对儿童和老年人,尽力给予更多鼓励和照顾,彼此的支持能让我们更持久地应对困境。
您可能还有一些疑问:
Q1:随着感染者增多,我不敢外出,觉得别人都很危险。如何缓解这种焦虑心理?
A:从心理学角度来说,如果我们看别人都看他的好处、优点,那么我们可以和所有人成为朋友。如果我们看别人都看他的缺点,都像坏人,那么我们就没有可以交往之人。我们不要把所有人都看成是危险的,因为即使疫情政策放开了,大家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,每个人都会做好自我防护。只要做好防护,我们不会传染别人,别人也不会轻易传染我们。我们呆在家中,是面对可能风险的一种“被动适应”。正常情况下,我们还应该做好“主动适应”,那就是做好防护措施,不仅减少感染几率,也可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稳定性。
Q2:自己感染了,怎么应对心情烦躁?
A: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:“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,而不是一个状态,是一个方向,而不是终点。”感染新冠病毒只是一个过程,几天之后就会恢复,我们没有必要因为几天的状态,就给自己宣判人生的输赢。要明白现实情况是无法改变的,身体痛苦和对自己生活的影响是客观的。懊悔、埋怨是无效的应对,甚至会带来副作用。和病毒共存时,我们安心休养,增强自信心、不做过多的消极幻想,通过与他人沟通等方式释放压力,专注于生活中自己可控的事,不仅是在调节自我,也是在为我们的免疫系统加油助力。
Q3:家庭成员感染了,该如何照顾他们的心理感受?
A:家庭成员之间,无论是平时还是疫情期间,都应该相互鼓励。家人在陪伴过程中要多陪伴、少说教,多倾听、少责备,满足其必需生活需求。家庭成员之间也可以通过家庭群进行聊天互动,开一些视频家庭会议,分享一些日常,让彼此放心。还可以通过微信运动比赛等小活动进行互动,消除彼此的隔离感和距离感。病人也可以根据自己身体情况做一些适宜的运动,既健身也健“心”,可以调节情绪、改善睡眠质量,加快身体的康复。
有孩子的家庭,为了他们的健康通常会把孩子和病人隔离开。如果孩子不理解、吵闹、烦躁,这时候亲人的陪伴是最重要的,只要有大人在身边,他往往就会安静下来。多抱一抱孩子,给他足够的安全感和温暖。用通俗的语言给孩子解释清楚,告诉他没事,过几天就会好。孩子平时的兴趣爱好还可以继续保持,让他的注意力进行调整和回归,对缓解情绪也是有帮助的。
各位师生朋友们,
研究表明,在应对压力、情绪以及应激反应时,绝大部分人都可以通过自我调适,不超过10%的人群有可能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帮助。如有需要,欢迎及时联系我校心理中心。此外,也可拨打社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(见下表),必要时到医疗机构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。
疫情终有时,让我们一起攻克最后的难关,静候春暖花开!
援助热线:
1、中国希望24热线(生命教育与危机干预中心)400-161-9995。
学生专线:400-161-9995按2。
抑郁专线:400-161-9995按3。
生命热线:400-161-9995按4。
2、惠州市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——0752-2661120。
编辑:许启明
审核:连丽英 刘伶俐 鲁丹凤